10生姜

生姜

生姜起效原理

生姜是最常见的调味料,家家厨房都有。通常做蟹贝和猪肉肉等物的时候放一些除腥气。

生姜味辛。

辛除水湿。

辛开皮毛。

鱼虾蟹贝与猪肉牛肉等肉类,之所以腥气,是因为有水气。生姜味辛,能除这些水气,从而就去水气导致的腥气。

生姜用于除腥,通常放个三五片即可。不可放多,放多了,生姜的辛味就为主了,喧宾夺主,没什么食物本身的味道了。

在人体的皮肤最外层,有一层滑滑粘粘的成分,它的本质也是水液的。它在人体起一个防御屏障的作用。它覆盖在皮肤的毛孔上方,外界的寒暑湿燥火细菌病毒等,无法通过它的屏障进入人体。当然,体内的热气、汗液等,受这屏障的阻碍,也很难通过毛孔排出来。

生姜味辛,辛除水湿,能破坏皮肤的滑滑粘粘的成分,让皮肤的毛孔敞开,于是,体内的热气、汗液以及外来侵入的寒气等就能容易通过皮肤的毛孔排出体外。所以,生姜是传统上的发汗药物。

淋雨,宜喝生姜汤

淋雨后,要赶紧熬一碗热热的生姜水喝。然后避风,休息。

雨水伤人,其实是让皮肤的水液成分更多了,一方面阻碍了皮肤正常散热;另一方面,肺主宣发升降,肺主皮毛,皮毛这里是有肺的经络气息在运转的,皮肤的水液太多,会阻碍肺气的正常宣发,造成咳喘。

生姜味辛,专除皮肤水湿,开皮毛。所以,淋雨后,喝一碗热热的生姜水,淋在皮肤上的雨水就会被辛味散去,于是,自然就防范了淋雨导致的疾病了。

受寒,宜喝生姜大米

民间常用生姜发汗治风寒。

《伤寒论》里更是几乎每个方剂都配有生姜、大枣、甘草。

注意:治风寒、治伤寒,其前提是已经病了,已经体内有风气寒气等。

风气寒气等已经突破人体皮毛的屏障进入到身体内部,现在,要把风气寒气驱赶出来,自然让它们从哪儿来的就从哪儿回去,所以,干脆用生姜,把皮毛的屏障给破坏掉,有利于风气寒气从这里滚出去。

单纯的喝生姜水治风寒,原理在两方面:一、生姜味辛,破坏皮毛的屏障,利于寒气外排;二、人的心气自动工作,驱赶寒气。“汗为心之液”,出汗就是心气自动驱赶寒气的表现。

有的人心气原本就亏虚,无力驱赶寒气外排。这种情况下,喝生姜水其实无效的。所以,要驱寒,建议喝生姜大米汤

具体方法是:砂锅,先放大米和水,煮沸,然后继续煮,保持锅中沸腾,煮至米熟即可。然后,切三五片生姜,继续煮两三分钟。住火,舀出最上层的生姜大米汤。喜欢吃面食的地区,可以先煮面疙瘩,然后切三五片生姜,继续煮两三分钟。住火,舀出面汤。

趁着温热,喝这米汤或者面汤。喝后注意防风和休息,不得外出。

生姜味辛,开皮毛;米或者面,补益心气,驱赶寒气外排。这样配合,无论原本心气虚不虚,都可服用,且驱寒功效比单纯的生姜汤要增加好多。

等风气寒气滚出去后,自然,就不能再开了,而是要改为赶紧关闭皮毛了。所以,无论是民间喝生姜水发汗治风寒,还是《伤寒论》喝药治风寒,都要求“中病即止”,病治个七八分,立即打住。且治病期间,要求避风避寒,保暖休息。

生姜,止呕圣药

《本草纲目》里说,生姜是止呕圣药。

很多年前,我的大女儿幼儿园小班,我也还在大学里教《离散数学》。某天早晨,从箱里拿出香蕉,就给我大女儿吃了。

随即,出现腹胀、呕吐。

每天吃不了什么东西,却一直腹胀,频繁呕吐。带去医院看,医生开了颠茄合剂,吃了呕吐的更厉害了。

想了很多办法,都没效果。整整一周过去了,依然严重。

那个周六,学校里有考试,我去监考。在考场上,接到龙之神的电话,说她的呕吐更严重了,让我速回。那真是心焦如焚,好不容易挨到监考结束,飞速骑车回家。

想到去翻《本草纲目》,在里面见到生姜是止呕圣药这个说法。于是,立即就熬生姜汤给她喝。

果然很有效果。喝后,呕吐开始减轻。喝了几次,就好了。

从那以后,我再没给过她冰箱里直接拿出来就吃的食品,也记住了:生姜止呕。

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香蕉,为何导致呕吐呢?

应该不是香蕉本身导致的,而是冰箱里的寒气导致的。

传统中医说,“寒主收引”。寒气,把人体内部运行的经气给收引聚集,在胃部,形成气逆,导致呕吐。

生姜味辛,辛除水湿,让毛孔敞开。寒气主收引,辛味则就主散气了,让人体内部的气更多的从毛孔往皮肤外散去。呕吐,气聚集于胃往口腔上逆,现在,更多的气通过皮毛散去了,就无法聚集上逆。从而,《本草纲目》说生姜是止呕圣药。

本站为栾加芹网络养生专区,均来自栾加芹网络文章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只负责搜集。https://tyz.pygowu.com/302.html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