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医宗 用易经开方 第23说 药物的准确功效分析方法

第23说 药物的准确功效分析方法

第23说 药物的准确功效分析方法

导读:正如一个人的出生与成长环境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;药物的功效,其实也由药物的本性与生长环境共同造就。所以,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分析药物的功效。

前面我们曾提到过,人与自然界的万物,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:同气相求。同种八卦属性的物品具有相同的气,作用于人体相应卦的脏腑和经络,或补或泻,起到补益、驱邪等等功效。

从这节开始,我们将来看几个具体的药物功效的分析,为以后讨论中医的处方作准备。我们首先来看附子。当然,要知道附子的功效,首先就是看附子的生长特性了。以下关于附子生长习性的知识,摘自网上,大家自己自己去网络搜索。

附子的生长习性:喜温暖、湿润向阳环境,耐寒,忌重茬,以土层深厚肥沃,土质疏松,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较好。

栽培技术:

1种植方法:用块根繁殖,分秋栽和春栽。秋栽在寒露节,春栽于春分节。以秋栽者为佳。秋栽当年不出苗,第二年春季出苗。

2收获加工:药用块根。秋分至寒露节收刨,除去地上茎叶和泥土、须根,将母根与侧生子根分开晒干。母根为乌头,子根为附子。

乌头和附子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的腐殖质的土壤中。这种土壤当然是黑土,属于坤土。所以附子的主要作用范围是脾。

附子分春栽和秋栽。但秋栽也在春季出苗,从而与春栽类似。而春栽于春分节。乌头和附子在秋分后收刨,从而乌头和附子的整个生长期间历经: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处暑、白露、秋分这些节气,用六气的概念来概括,则历经: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主气的季节。乌头和附子在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生长,必然也得了这些六气的气的,从而乌头和附子的气进入人体少阴经、少阳经、太阴经,。与脏腑对应,则是心、肾、三焦、胆、肺、脾。

人体的任何一个脏腑其实都有经络与别的脏腑相通,可以认为,乌头和附子的药效是主入脾土,其气兼入心、肾、三焦、胆、肺、脾。

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,天气不是很暖和就是炎热得象下火一样,所以这些气是热的,乌头和附子得它们的气,其气当然也是热的,传统中医描述为其性热。

乌头是母根,得热气尤多,所以性大热。大热之品,当然性太偏,从而有毒。附子是子根,得的热气较乌头少多了,但仍不失为驱脾、心、肾寒湿的良药,也为少阳经补火的良药,所以附子成为伤寒论的要药,且为当今火神派所独钟。

下面我们逐条来看看《本草纲目》里的附子药效:

《神农本草经》:味辛,温。主治寒咳逆,邪气,温中,金创,破徵坚积聚,血瘕,寒湿,痿躄,拘挛,膝痛不能步行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为历代医家所推崇,有人说它记载的药效是最准确的。准,也许是可能的吧。然而单独地看这种描述,我们很可能这样来使用附子:(1)风寒咳逆时。当然,附子的气兼入肺,可以治疗肺外受风寒而生的咳逆。然而,人各有禀性,有人脾土厚实,用附子之气来驱外受风寒而引起的咳逆,当然有效,也不至于伤人。可是,假如是本就脾经火旺的人呢,附子在驱寒之前,首先直入脾土,作用于脾土,恐怕未等驱赶肺的外寒,脾土首先受害,结果,小病也许去了,大病却来了。(2)邪气。人体邪气不知道有多少种,这种泛泛而言的邪气之说,很难指导临床。当然你也许要说,前面已经说了,附子热,当然是驱寒的邪气。这个自然,可是,肝经也同样会受寒的,肝经属寒的邪气却用不走这经络的附子,有用么?(3)温中。中,既可以指胃,也可以指脾。如果是胃受寒邪呢?附子之热气并不经过阳明经,所以用之也是指东打西,没有作用。(4)金疮。这条容易用,不会有错。(5)破徵坚积聚。徵坚积聚,不仅有在不同经络的差别,还有质的差别,有的因为血淤,有的因为凝,有的因郁而生,有的因热而成,岂能见破徵坚积聚而就用附子。当然你也可以说,这条用于因寒而致的地方。同样如上条,即使因寒而致,不在附子能够进入的经络中,附子也只能徒唤奈何。(5)血瘕。因寒而致,附子却是能治疗,可是因热而成的,临床并不少见。(6)寒湿。厥阴经的用附子仍然无效。(7)痿躄,拘挛,膝痛不能步行。我曾治疗过多例膝痛妨碍步行的患者,其患病原因形形式式,没有一例用到附子,也均是迅速将患者治愈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备至。我也并不想引起公愤作这样的注解。然而,从第一次读《神农本草经》开始,直到现在,历经多年,我瞧过来瞧过去,实在没能找到它对于药物疗效的确切地叙述。也无法找到它准确指导临床治病的途径。单纯地看一个或多个症状,不知脏腑,不知归经,无法给药物准确地定位,就贸然地使用,用对的时候固然有,然而用错的时候恐怕更多。
我们继续往下看:

《名医别录》:腰脊风寒,脚气冷弱,心腹冷痛,霍乱转筋,下痢赤白,温中强阴,坚肌骨,又堕胎,为百药长。

单纯地看一种功效就用附子,则与《神农本草经》差不多,然而这条比《神农本草经》高明的是,我们可以从这所有的主治症状中倒推附子的归经。附子能治疗心腹冷痛,当然可以入于心;霍乱转筋,多是脾的问题,于是也入脾;坚肌骨,肌肉属脾,骨属肾,所以当然入脾、肾经;

元素:温暖脾胃,除脾湿肾寒,补下焦之阳虚。

这句话虽短,却比较明确,附子可入脾、肾驱寒。

李皋:除脏腑寒冷,三阳厥逆,湿淫腹痛,胃寒蛔动,治经闭,补虚散壅。

李皋的描述也不太容易理解,三阳厥逆一定是因寒之故吗?附子能除所有脏腑的寒冷吗?经闭的情况很多,附子一定能治吗?补虚,补哪里的虚,什么虚?

李时珍:治三阴伤寒,阴毒寒疝,中寒中风,痰厥气厥,柔窒(疾病头)癫痫,小儿慢惊,风湿麻痹,肿满脚气,头风,肾厥头痛,暴泻脱阳,久痢脾泄,寒虐瘴气,久病呕哕,反胃噎嗝,痈疽不敛,久漏冷疮。合葱涕,塞耳治聋。

这段我就不评析了,说点闲话吧。看史上的本草书籍,大多是某药治疗某某症状。然而,真正的临床上,某某症状的发生,却有若干种原因,都能够用这药吗?显然不可能。那么我究竟该根据什么去从中选择或只能干脆另外去找呢?这样的药效描述,给中医学习带来了巨大障碍。诸本草著作中,我最喜欢的是《本草纲目》,不因为别的,就因为它关于某种药物记述的内容较多,我可以把它所有的内容给仔细揣摩。设想某药可能是入某脏腑或经络,从而能够解决这所有医家所列举的种种症状。这种倒推的过程并不容易,常常一味药物要多方求证,不仅仅看要药物书,而且看到相关的医案还得验证我所认识的药效是否能够完全解释它,如果不能,那么又得去揣摩修正。试图从大量的例题中还原当初真正的理论,不仅不是十分准确,也是一个非常耗时费力的过程,所以我一直努力在寻找药物疗效的确切地描述方法。我最后选择了《易经》,并且设法还原中医最原始的朴素却十分有效的治病理念,对药物的疗效从客观的角度作出分析说明,而不是见到某人治某病的方中出现某药,便认为该药治疗某病了,全不问当时的医家是出于什么目的配入此方,也不问是不是此药真正产生的效果。有的时候,这药物反而在方中起到了丝微的反作用也并非没有可能,没有它,可能解决某症疗效更好更快的。

好像闲话扯得太多了。关于附子的药效,我们只要知道它:主入脾土,其气兼入心、肾、三焦、胆、肺,其性热,这就可以了。或者,干脆记住它的生长习性,就得了。

我们继续来看药物的功效分析:

麦冬

产地分布: 主产于浙江、四川、江苏等省,多为栽培。

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(Ophitopogin japonicum (Thunb.)Ker.-Gawl.) 冬以块根入药。功能:滋阴生津、润肺止咳、清心除烦。主治热病伤津、心烦、口渴、咽干肺热咳嗽、肺结核。主产于四川、浙江。治阶草除东北外,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;麦冬分布于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等地

植物特性

百合科多年生草本。深绿色,形如韭菜。花小,淡紫色。果为浆果,成熟后为深绿色或黑蓝色。根茎短,有多数须根,在须根的中部或尖端常膨大成纺锤形的肉质块根,即药用的麦冬。。

生长特性

喜温暖和湿润气候,四川、浙江两省麦冬主产区年平均气温都在16~17℃之间,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。稍耐寒,冬季-10℃的低温植株不会受冻害,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,影响块根生长,在常年气温较低的山区或华北地区,虽亦能生长良好,但块根较小而少。宜稍荫蔽,在强烈阳光下,叶片发黄,对生长发育不利。但过于荫蔽,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长,对生长发育也不利。干旱和涝洼积水对麦冬生长发育都有显著的不良影响。宜土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上和沙质壤土,过沙和过黏的土壤,均不适于栽培麦冬。忌连作,需隔3~4年才能再种。

在麦冬主产区,广大药农习惯在麦冬地里间作,不仅能增加收入,而且有利于麦冬生长,进行间作可以减少烈日直射。四川产区夏、秋两季一般多套种两季米(每6行麦冬套种一行玉米),冬季间种大蒜等。

采收加工

四川麦冬栽种后,第二年4月即可收获。选晴天,用锄或犁耕翻23-26厘米,将麦冬全株翻出土面,然后抖落根部泥土,用刀切下块根和须根,分别放入箩筐中,置于流水中,用脚踩淘洗,洗净泥沙,运回加工。浙江麦冬则在栽后第三年或第四年收获,方法同四川麦冬产区相似。

读上面的文字,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:浙江麦冬生长期长达三年或四年。三年或四年之中,当然依次经历数个:厥阴风木之气、少阴君火之气、少阳相火之气、太阴湿土之气、阳明燥金之气、太阳寒水之气的。从而麦冬之气,能够进入人体全部的十二正经。

麦冬,“忌连作,需隔3~4年才能再种”。如果我们把植物生长所需的天时成为天气的话,那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,则可称为地气。麦冬忌连作,说明在它的一个生长期间,吸收了较多的适宜于它的地气的。这点对于我们的药效而言,相当地重要,这直接说明了麦冬之气虽然进入十二正经,但它主要作用的领域却不在十二正经的。而是运气学中的“火运”所在地。本书没有介绍五运,我们仍是用脏腑、经络的概念来粗略划分人体的领域。浙江,属于先天离火之地,麦冬在这里生长,并且开淡紫色的小花,先天的离火,对应于人体的胆,紫色,也为离火之色。所以,麦冬主要的作用范围是胆。浙江,还是后天震卦之地,麦冬色碧,确实得了较多的后天的震卦之气的,震卦,在于人体,应于心,所以麦冬之气,入于心的多过其它的经络。

麦冬,数次历经春夏秋冬,就象一个经过生活中各种磨练的老人,待人接物,往往趋于平和。所以,麦冬,性平。后来的本草书籍把麦冬的性归为凉,主要的原因是它常常用于火热性的疾病,于是以为它凉。其实,这也仿佛人做事,一个年轻的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子,固然能够以偏纠偏,制约某种太过之气;可是一个平和的老人,却往往能够处理得更好,就用他极其平和的性格。人的世界,往往是很奇妙的;药物的世界,同样如此。凉,固然能够泻热;然而,让人体更好恢复平衡的,却并非为凉,而是更为平和的东西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麦冬,主治:

本经:心腹结气,伤中伤饱,胃络脉绝,羸瘦短气。久服轻身不老不肌。

别录:疗身重目黄,心下支满,虚劳客热,口干燥渴,止呕吐,愈痿蹶,强阴益精,消谷调中保神,定肺气,安五脏,令人肥健,美颜色,有子。

藏器:去心热,止烦热,寒热体老,下痰。久服轻身明目。和车前、地黄丸服,去湿痹,变白,夜视有光。

大明:治五劳七伤,安魂定魄,止嗽,定肺痿吐脓,时疾热狂头痛。

甄权:治热毒大水,面目肌节浮肿,下水,主泄精。

元素:治肺中伏火,补心气不足,主血妄行,及经水枯,乳汁不下。

抄录《本草纲目》的药效在这里,是给大家给参考。当我们从药物的生长环境、自身特性所推导出药效时,可以来看看这些古人所记载的药效,是否也在你所推导的范围之内。就仿佛先设定了一个理论,然后我们找些相关的例题来看,看看由你的理论能不能够刚好说明了这些例题,如果理论完全能够解释这些具体的事例,那么这个理论就没有错,以后我们可以放心地在别的地方使用,甚至远远超出这些例题的范畴。

麦冬看过,来看地黄。地黄,四大怀药之一,是中医最常用到的药物。

产地分布:

主产河南省。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浙江亦产。

[药材特征]

鲜地黄:呈纺锤形或条状,长8~24cm。外皮薄,表面浅红黄色,具弯曲的纵皱纹、芽痕、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。肉质,易断,断面皮部淡黄白色,可见橘红色油点,木部黄白色,导管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甜、微苦。

生地黄: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,中间膨大,两段稍细,长6~12cm,直径3~6cm,有的较细,长条状,稍扁而弯曲。表面棕黑或棕灰色,极皱缩,具不规则的横曲纹。体重,质较软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棕黑或乌黑色,有光泽,具粘性。味微甜。

熟地黄:为不规则的块片、碎块,大小、厚薄不一。表面乌黑色,有光泽,粘性大。质柔软而带韧性,不易折断,端面乌黑色,有光泽。味甜。

地黄

生长习性:

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,喜光、喜肥、忌积水, 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,肥沃,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、粘土地根茎瘦细、质量差,不宜重茬,连作要在三年以上,前茬作物忌萝卜,油料等。

繁殖栽培:

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为主,秋季采挖时,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,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,施足基肥,整平土地,将种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,以行株距30×30厘米开穴,每穴大根时放一段,小根放两段,撒少许草木灰(石灰亦可)复土6厘米,15--20℃时10天可出苗,

采收及加工:

秋季10月份,地上叶片逐渐枯黄,选晴天挖出根茎,抖净泥土,除掉须根,如用鲜地黄,即可沙埋贮存待用,干地黄生晒,火烘均可,边烘晒边发汗,至根块无硬心,质地柔软为止。熟地制法:将生地黄洗净凉干,泡入黄中,约3至5天,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,每百斤鲜生地用黄洒10斤,清水30斤,待酒味浸入地黄后,一般需2至3小时,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,甚至干燥即为熟地,一般折干率30%左右。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,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,小心切勿压烂,以防浆汁外溢,影响产量,降低药材质量。压时要轻,切忌独压,一次压不好,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,三次五次均可,以后慢慢干燥。因生地含糖性较高,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,手摸为干硬为主,否则将为湿货,不为扩干计算,切忌勿用硫磺熏蒸,以防降低药效是也!

从上面的说明中,我们可以看到:

(1)       地黄生长于沙质土壤里,味甜。所以,地黄主要作用于人体胃。

(2)       地黄在土壤化冻后种植,在10月份采收。那么,地黄的生长经过: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、阳明燥金主气的区间,从而地黄之气能够进入这些经络。经过肾的经络为足少阴肾经,所以地黄一向是补肾阴的传统药物。

(3)        鲜地黄“断面皮部淡黄白色”,生地黄“断面棕黑或乌黑色”,熟地黄“端面乌黑色”。白色是坎水之色,所以鲜地黄能入胃与肾交界的区域;黑色为坤土之色,所以生地黄、熟地黄还入脾土;

(4)       鲜地黄表面浅红黄色。黄色是艮土之色。浅红为兑泽之色,鲜地黄之气还通于肺,入太阴肺经。

归纳上面的几点,我们知道:地黄,主要作用于胃,滋补胃阴;生地黄、熟地黄还入脾、肾,滋补脾阴和肾水。能够进入的经络为:手少阴心经、足少阴肾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足阳明胃经。

《本草纲目》关于地黄的主治记载如下:

干地黄

主治:

本经: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。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,疗折跌绝筋。久服轻身不老,生者尤良。

别录:主男子五劳七伤,女子伤中胞漏下血,破恶血,溺血,利大小肠,去胃中宿,饱力断绝,补五脏内伤不足,通血脉,益气力,利耳目。

大明:助心胆气,强筋骨长志,安魂定魄,治惊悸劳劣,心肺损,吐血鼻衄,妇人崩中血运。

甄权:产后腹痛。久服变白延年。

元素:凉血生血,补肾水真阴,除皮肤燥,去诸湿热。

好古:主心病掌中热痛,脾气痿蹶嗜卧,足下热而痛。

治齿痛唾血。

生地黄

主治:

别录:大寒。妇人崩中血不止,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。伤身胎动下血,胎不落,堕坠豌(足字旁)折,瘀血留血,鼻衄吐血。皆捣饮之。

甄权:解诸热,通月水,利水道。捣贴心腹,能消瘀血。

熟地黄:

主治:

时珍:填骨髓,长肌肉,生精血,补五脏内伤不足,通血脉,利耳目,黑须发,男子五劳七伤,女

伤中胞漏,经候不调,胎产百病。

元素:补血气,滋肾水,益真阴,去脐腹急痛,病后胫股酸痛。

好古:坐而欲起,目琉琉(目旁)无所见。

下面,看太子参的功效。

(一)概述

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,以块根入药。有补气益血、生津、补脾胃的作用。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、饮食不振、肺虚、咳嗽、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、自汗、盗汗、口平等症。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省。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栽培。

(二)植物特性

为多年生草本,株高15-20厘米。地下块根肉质、直生、呈纺锤形,上有疏生须根。茎单一,不分枝,下部带紫色,近方形;上部绿色,圆柱形,吴明显膨大的节,光滑无毛。单叶对生,茎下部的叶小,倒披针形,基那渐窄成柄,全缘;叶向上渐大,在茎顶的叶片最大,通常4叶轮生状,长卵形,基部狭窄成柄,边缘略呈波状。花腋生,白色,近地面1、2节处有单生闭锁花,形小,无花瓣;蒴果近球形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
(三)生长特性

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,怕高温,30℃以上生长发青停止。怕强光暴晒,烈日下容易枯死,比较耐寒。在-17℃能安全越冬。低温条件下也能发芽、生根。在阴湿的条件下生长良好,喜肥沃疏松、含有丰富腐殖质土壤,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。低涝地、黏壤、土质坚实、排水不良、土壤含腐殖质少。瘠薄的土壤生长不好

(四)栽培技术

1.选地整地    选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上,带点坡度的阳坡。

2.繁殖方法    太子参繁殖方法分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。

(1)种子繁殖    因太子参是蒴果种子成熟不一致,蒴果开裂,种子自然脱落,不易采收。一般都是利用太子参收获后,就地培育幼苗,用四齿浅耕2厘米左右,再施入人粪尿,种点秋菜或大青叶等药材,秋菜收后再施一次人粪尿,6-7天后整平地面盖上稻草或麦草。第二年4月份苗出来。

(2)根茎繁殖    大面积生产多采用分根繁殖。原地留种,选择植株生长健壮的地块,留于地中,4-5月在行间套种蔬菜或豆类、中草药草决明、柴胡、望江南等,夏季炎热的气候,套种作物正是生长旺盛时期,给太子参起遮荫作用,并巨能降低地温,使太子参安全度夏。秋季栽种孩儿参时挖起作种栽,栽种不能过迟、过深或过浅,一般在10月份。

块根栽的方法:按行株距15厘米*6厘米,斜栽或平栽入沟内。栽入深度以6~9厘米为宜。太子参具“茎节生根”的特性,栽植深度与产量有关:过钱,块根集中在表上层内生长,参体细小且易发叉;过深,块根虽肥大,但发根数量少,产量低。一般栽下1个母参,能产生10多个子参。幼苗萌芽生长是靠母参供给养分,植株枯萎后,母参已腐烂,此时子参分散生长于土中,进入夏季休眠。

(五)采收加工

1.采收    6~7月初大部分植株枯黄倒苗后,除留种地外,应立即采挖,若延迟不收,遇雨水多时,易造成腐烂。收获时,先除去茎叶,后控取块根,注意不要碰伤劳头,保持参体完整。

2.加工    用清水洗净参体,搓会须根,薄摊于晒场或晒席上直接晒干。或将参根运回后置通风干燥的室内摊晾1~2天,使根部失水变软后,再用清水洗净,投入100℃开水锅中,烫2~3分钟,取出立即摊放于晒场或晒席上暴晒,晒干即成商品。

在上面的说明中,我们注意到

(1)       太子参在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。这说明太子参主入胃。太子参喜含丰富腐殖质土壤,说明它在入胃的同时还兼入脾。

(2)       太子参在高温时停止生长,其栽种一般在10月份,而收获在此年的6、7月份。所以太子参的生长经历:阳明燥金、太阳寒水,厥阴风木,少阴君火主气的区间,从而其气也入人体的这些相应的经络。太子参在阴湿地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,从而太子参之气,入人体厥阴经、少阴经尤多。

再来看看白芍,此物用得也尤其多。

产地分布: 主产浙江、安徽、四川、贵州、山东等省,均系栽培。

生长习性: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严寒,以排水良好、 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富含腐殖质壤土为佳,粘土及低洼地不宜栽培。

栽培技术:

1、种植方法:主要用芽头繁殖,也可用种子育苗。种子育苗一般须三年才能开花,四至五年方能收药,但退化轻,病害也少,用芽头繁殖,二至三年可收药,退化较重,病害较多。现当地为了缩短栽培时间,多用芽头繁殖,较少用种子繁殖。分秋栽和春栽。秋栽在寒露节前后,春栽在春分至谷雨节。秋栽较春栽好,秋栽先长根后发芽,成活率高;春栽半月左右出苗;秋栽当年不出苗,翌年春才出苗。

2、田间管理:不太旱时不要浇水。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。

收获加工:

根入药。于白露至秋分节刨收。选晴天将芍根全部刨出,切除芽头,洗净泥土,按粗细分别用沸水煮透为度(严格掌握火候),添水量以淹没芍根为度。煮沸时间根据芍根粗细而定,一般掌握芍根无白心为好。火大分量减轻,火小炸心切不成片。捞出后放冷水中稍浸,取出,用磁疗片或竹刀轻轻刮去外皮,随即晾晒。晾晒过程中,晒半天用麻袋或席子盖半天,俗称发汗。

凡是多年生长的植物应该都是好东西,因为历经多个风雨寒暑,往往性质平和,并且能够进入人体的各条经络。白芍至少二、三年后才能收药,当然也是如此。

白芍喜砂质土壤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,其主入区域也是胃,兼通于脾气。

白芍主要产于浙江,此地为先天离火之地,后天震卦之地,所以此地生产的白芍还入离火之三焦与胆。胃为釜,釜底有火用于腐熟水谷,此火正是离火,所以白芍确切的作用区域应是胃底火处。白芍得后天震卦之气,震为少阴君火,所以白芍之气还入少阴经较多。

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白芍的功效:

白芍主入胃土中与火交界的领域,其气入少阴心经与少阴肾经较多,且能入人身十二经络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白芍的主治功能如下:

本经:邪气腹痛,除血痹,破坚积,寒热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气。

别录:通顺血脉,缓中,散恶血,逐贼血,去水气,利大小肠膀胱,消痈肿,时行寒热,中恶腹痛腰痛。

甄权:治脏腑拥气,强五脏,补肾气,治时疾骨热,妇人血闭不通,能蚀脓/

大明:女人一切病,胎前产后诸疾,治风补劳,退热除烦益气,惊狂头痛,目赤明目,肠风泻血痔瘘,发背疮疥。

元素:泻肝,安脾肺,收胃气,止泻利,固腠理,和血脉,收阴气,敛逆气。

好古:理中气,治脾虚中满,心下痞,胁下痛,善噫,肺急胀逆喘咳,太阳鼽衄目涩,肝血不足,阳维病苦寒热,带脉病苦腹痛满,腰溶溶如坐水中。

时珍:止下痢腹痛后重。

还有,北沙参。下面我们来看它的功效。

生长习性:

喜温暖湿润的气候。以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为佳,粘土地不宜栽培。抗旱力较强,耐寒,怕积水。安国多在潴龙河南北两岸沙带种植。

栽培技术:

种植方法:春播,将当年新收获的种子于上冻前进行沙藏催芽处理。方法是在半阴半阳处挖0.3米深的坑,长宽视种子多少而定。然后将一份种子掺三份沙子混合均匀,放到坑内,浇水,表面再覆盖一层席片或柴草。第二年清明至谷雨节前取出,每天搅拌一次,将要发芽时筛去沙土进行播种。

收获加工:

根入药。冬前播种的到第二年白露节前后,叶子桔黄时刨收,春播的北沙参,可以稍晚一点刨收。除去地上茎及须根,洗净泥土,放在沸水中烫后剥去外皮,晒干或烘干入药。

在上面的文字中,我们看到:

(1)       北沙参,以砂质土壤种植为佳,粘土地不宜栽种,抗旱,怕积水。这说明沙参的主要作用范围在于胃。

(2)       沙参,清明至谷雨前播种,白露节前后收获。它的生长期历经: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主气的区间,所以它的气能够进入人体相应的手少阴心经、足少阴肾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沙参的质地粗糙,色淡黄,恰形如沙子,其味道甜、香,这些都说明它的主要作用区域是胃本土。同时,它的内部有乳白色的汁液,故它更准确的主要作用区域是胃本土上与肾交界的领域,白色的汁液属于坎水之精,故它具有滋阴的作用。它的气兼入上述所罗列的少阴经、少阳经、太阴经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沙参的主治为:

本经:血结惊气,除寒热,补中,益肺气。

别录:疗胸痹,心腹痛,结热邪气头痛,皮间邪热,安五脏。久服利人。又云:羊乳主头肿痛,益气,长肌肉。

甄权:去皮肌浮风,疝气下坠,治常欲眠,养肝气,宣五脏风气。

大明:补虚,止惊烦,益心肺,并一切恶疮疥鲜(加病之头)及身痒,排脓,消肿毒。

时珍:清肺火,治久咳肺痿。

现在来看当归。当归是妇科要药,当然临床用得不会少。

植物形态

当归为多年生草本,高0.4米-1米,茎直立,带紫色, 有纵直槽纹。主根粗短。叶为2 回-3回奇数羽状复叶,叶柄长3厘米-10厘米,基部膨大成鞘。叶片卵形,小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近顶端一对无柄,1回-2回分裂,裂片边缘有缺刻。复伞形花序顶生;无总苞或有2片;伞幅10-14, 不等长;小总苞片2-4;每一小伞形花序有花12朵-36朵;小伞梗密生细柔毛;花白色,双悬果椭圆形,分果有5棱,侧有宽而薄的翅,翅缘淡紫色,每棱槽有1个油管,接合面2个油管。花期6月-7月,果期6月-8月。

3.生长习性

当归喜高寒凉爽气候,甘肃在海拔2000米以上,云南在2500米-2800米以上地区栽培,故宜选择高寒潮湿地区,土层深厚肥沃,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。当归在幼苗期喜阴,移栽第二年能耐强光。

4.栽培技术

⑴育苗:用种子繁殖。苗床宜选择在背风、荫蔽的山坡或荒地,于5月烧掉杂草翻地,耙平作畦,从芒种到夏至间撒种于畦内,播后再盖1层细土, 再盖一层稻草,每亩播种量5千克左右。8月选阴天揭掉盖草,并及时拔掉杂草,以利幼苗生长。

⑵挖苗贮藏:寒露后(10月上旬)挖起幼苗,稍带些土,掐掉叶子,扎成小把,晾干,堆藏或窖藏于干燥阴凉处,贮时每层幼苗之间隔1层细土, 顶部用土封闭。

⑶栽植:移栽一般在清明节前后进行。移栽前先在预植地里施足底肥,每亩可施厩肥3000千克-100 00千克,然后深翻30厘米,耙平,按行株距各25 厘米开穴,每穴2株-3株,填土压实。

5、收获与加工

⑴收获:当归种植3年才可采收。采收时间在 10月上旬,当归叶已发黄时,割去地上部使太阳晒到地面,促使根部成熟,10月下旬采挖当归。一般亩产干当归150千克左右,丰产田可达350千克-400千克。

⑵加工:当归收挖后,及时抖净泥土,挑出病根,掰去残留叶柄,待水分稍蒸发后,用柳条将当归扎成小把,放在预先搭好的棚架上,用柴草熏,使当归上色,至当归表皮呈赤红色或金黄色后(约需熏 1 5天),再用煤熏烤至全干。当归质量好坏取决于产区、栽培技术、挖当归的早晚和熏干的技术。

8.留种

留种地的当归不挖出,于早春拔除杂草,一般不加管理,8 月中旬种子由红色转为粉白色时分批采收,每亩可收种子50千克-100千克。 将收获的果穗扎成把放在阴凉处晾干,冬闲时晒干脱粒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保藏,不能受热、受潮,第二年播种和第三年播种都会大大降低发芽率。

当归要种植三年才采收,历经多个风风雨雨,所以当归也是好东西呢,自然也能入人体的十二经络。
当归种植在砂质土壤里,也入胃;同时它种植在西部海拔很高的地区,且是高寒潮湿地区。西部的地区特性是后天兑泽,先天坎水。这么高寒潮湿的地区,既然是属于后天兑泽之地的。所以当归虽然能够进入人体的十二正经,但最主要所入的经络却是太阴经,尤其是手太阴肺经。手太阴肺经起源于胃,所以,当归最主要的作用领域是手太阴肺经起源于胃的地方。

当归在收获后的加工时,用柴草烟熏,时间较久,后来还用煤烤干。这样的处理之后,作为药用的当归已经又得了离火之气了,于是其性暖,进入少阳经的当归的气也比较多些。另外,当归的茎带紫色,紫色为离火之色,所以本身它的离火之气也多些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当归的主治为:

本经:咳逆上气,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,妇人漏下绝子,诸恶疮疡金疮,煮汁饮之。

别录:温中止痛,除客血内塞,中风至(加病头)汗不出,湿痹中恶,客气虚冷,补五脏,生肌肉。

甄权:止呕逆,虚劳寒热,下痢腹痛齿痛,女人沥血腰痛,崩中,补诸不足。

大明:治一切风,一切气,补一切劳,破恶血,养新血,肠胃冷。

时珍:治头痛,心腹诸痛,润肠胃筋骨皮肤,治痈疽,排脓止痛,和血补血。

好古:主痿癖嗜卧,足下热而痛。冲脉为病,气逆里急。带脉为病,腹痛,腰溶溶如坐水中。

再啰嗦两句,当归,自古为补血良药。大家看到啊,人体的静脉血是紫色的,属于离火,而动脉血却是鲜红色的,属于兑泽。当归,得较多兑泽之气,且又暗含离火,正符合人体的血液的特性。所以,当归,不仅入十二正经,且入人体血分,为补血的良药。只是当归既有离火之气,后来又烟熏火烤,热气颇重,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血寒的疾病,却不能够治疗血热的毛病的。

最后,我们来看人参,它可是大补人体元气之药呢。一味独参汤可拯救人体于危亡的状态,所以,这人参,岂可小觑。

主产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等省,山东、山西、河北、湖北等省亦有栽培。野生者已甚稀有。
人参(Pnar ginseng CA.My),别名棒槌,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。原产中国、朝鲜及俄罗斯。我国人参药用时间之早,栽培历史之久,种植面积之大,产量之多,均属世界之冠。我国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,吉林省最多。以根入药,花序、茎叶、种子亦供药用。人参生品味甘苦,性微凉,熟品味甘,性温。有补气救脱、益心复脉、安神生津、补肺健脾等功能。用于体虚气短、自汗肢冷、津亏口渴、失眠健忘、阳萎尿频等症。对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肝病、糖尿病等亦有较好疗效,是"扶正固本"的良好滋补强壮药。

(一)植物特征

人参,株高约60厘米,掌状复叶轮生,叶披针形或椭圆形,边缘有浅锯齿,直根肥大肉质,下部有分枝,主根顶端着生根茎,每年增生一节,秋季地上部枯萎,在根茎上留下盘状茎痕,俗称"芦碗",根茎上着生数条不定根,俗称"门艼",花生于茎顶。花被5片,黄绿色,雄蕊5枚,,雌蕊1枚,子房下位,成熟浆果鲜红色,种子扁圆形。

(二)生物学特性

1.生长发育 我国东北主产区人参5月出苗,6月开花结果,7、8月种子成熟,10月枯萎,全生育期130~150天。

人参从播种到收获一般需6年,地上部基本上是一年增加一片复叶,其复叶一年生由3小叶组成(俗称三花),以后各年生基本上每年增加一片由5片小叶组成的复叶。六年生以后复叶不再增加。地下部根的生长逐年增大,平均单株重从一年生为0.5~0.8克,到六年生为50~80克,最高可达300克。

人参三年生开始产籽,以后逐年增多,但留籽影响产量。因此,多在第四或第五年留种1次。

2.对环境条件的要求

人参为阴性植物,对光的要求较严格,喜冷凉气候,在年平均温度2.4~13.9℃,年降雨量500~2 000毫米条件下均可栽培。在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山区,如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高寒山区都已引种栽培成功。

人参既不耐旱又不耐涝,土壤相对含水率在70%~80%以上为好。因此,搞好排灌极为重要。

(四)采收加工

1.收获   人参一般6年收获,为了培育大支头边条参,需多移栽1次7~9年收获。研究表明9月中旬收获最好,产量高折干率也高,且质量好。

2.加工 收获的参根要及时加工,堆放时间过长影响商品质量。加工的品种常见的有红参、生晒参和糖参。

(1)红参的加工选浆水足无病斑的参根,用机器或手工刷洗干净,按大中小分级,分别摆放蒸盘上,数量少可用蒸锅或蒸笼,数量大可用蒸柜,烧柴或锅炉蒸汽,温度由低到高,再由高到低,即由30℃→60℃→90℃→96℃→70℃,共需5~6小时,若无良好的控温设备,可从水开后算起蒸3小时左右。蒸好的参要摆于晒参盘中晾晒一段时间再进干燥室,干燥分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温度70~80℃烘烤10~15小时;第二阶段40~45℃,直到干燥为止。烘烤过程中应及时排潮,待侧根干燥后,剪去艼须及支根下端较细部分,剪下艼须捆成直径3厘米小捆,与主体一起干燥,干后分等装箱。

(2)生晒参加工方法洗净的鲜参摆放在烘干帘上晾晒后,在40~48℃温度下烘干即成,烘时也应注意及时排潮,以免颜色变红、变黑。

人参一般6年收获,这么长的生长期,当然更是好东西啦,其气同样进入人体的十二正经。
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,那里以黑土地而闻名;所以,人参,得坤土之气,主入脾土。其实,人从本质上说,是倮虫,属于坤土,人参之所以成人形,正是得了较多的坤土之气。所以人参可以补益人体元气,更是补脾的良药。人参“5月出苗,6月开花结果,7、8月种子成熟”,并且为阴性植物,喜冷凉的气候,所以人参生长的气候环境,主要是少阴君火,从而人参之气较多地入人体的手少阴心经、足少阴肾经。

红参是收获的人参蒸后烘干而成,色赤。赤色,是兑泽之色,所以炮制后所得的红参,主要的作用范围不仅在于脾,而且在于肺了。

下面看《本草纲目》中关于人参的主治功效:

本经: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。

别录:疗肠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胁逆满,霍乱吐逆,调中,止消渴,通血脉,破坚积,令人不忘。

甄权:主五劳七伤,虚损痰弱,止呕哕,补五脏六腑,保中守神。消胸中痰,治肺痿及痢疾,冷气逆上,伤寒不下食,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。

李珣:止烦躁,变酸水。

大明:消食开胃,调中治气,杀金石药毒。

元素:治肺胃阳不足,肺气虚促,短气少气,补中缓中,泻心肺脾胃火邪,止渴生津液。

时珍:治男妇一切虚证,发热自汗,眩运头痛,反胃吐食,亥(加病头)疟,滑泻久痢,小便频数淋沥,劳倦内伤,中风中暑,痿痹,吐血嗽血下血,血淋血崩,胎前产后诸病。

这么长的一节,看得头大了吧。呵呵,不要紧,其实你可以选择一个两个来看,而不一定全部读完。之所以列出这么多味药物,是希望充分演示一下药物准确功效的分析方法,以利于大家掌握。

关于药物准确的功效分析,概而言之,就是从药材的生长地区的土壤特性、气候特性,结合药材本身所呈现的性质、颜色、味道等等,利用六经与《易经》的相关理论给出药材在人体的准确的功效定位,从而在临床上,我们可以尽量准确地使用它。

古人曰:用药如用兵。临床上使用中药配伍,真的相当于打仗时的遣兵部将,需要精心地推算。对于药物在临床上的配伍使用,古代有很多现成的方剂,这些方剂可以认为是古人为某次战役制定的成功的谋略,接下来我们来倒推,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当时是怎么考虑的,竟然能得出这么完美的布局。

本站为栾加芹网络养生专区,均来自栾加芹网络文章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只负责搜集。https://tyz.pygowu.com/1945.html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