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为什么大米备受中国历代大医的推崇
中医药学普遍认为,人体的五脏六腑、气血筋脉、骨骼精髓、皮肤肌肉等器官的功效得以正常发挥,都和大米有密切的关系。
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安谷则昌,绝谷则亡。”
张仲景曰:“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,水谷尽而神去。”
中医药学普遍认为,人体的五脏六腑、气血筋脉、骨骼精髓、皮肤肌肉等器官的功效得以正常发挥,都和大米有密切的关系。
《名医别录》就提到大米可以补益人体正气,具有消除烦扰等功效。
《冯氏锦囊秘录》也说大米:“自上古圣人树艺至今,不可一日无此也。禀土德之正,其味甘、淡,性平,无毒。虽专主脾胃,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,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固之而强健。”
《医药六书药性总义》赞道:“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”,用白话说就是:大米粥是资助生命,促进人的生长、发育,补益人之根本的仙丹——用补益人的“仙丹”来养生当然最好。
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记载:“本人某次吃东西之后,觉得胃不舒服,过了一会儿腹中“咕噜噜”地叫得很厉害,随即就开始腹泻。一开始用了一些药物,可是效果不好。然后,我就用慢火煮好大米粥,只吃了一些,顿时觉得脾胃很舒服,肚子也不再“咕咕”叫了,腹泻很快就止住了。(注:张锡纯是我国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,注重实效是他用药的一大原则,尤其擅用平和的食物达到良好功效。)
清代名医王士雄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说:“贫人患虚症,以浓米饮代参汤,每收奇绩。”
显然,王士雄认为在体虚之人进补方面,米汤的补益功效可与昂贵稀罕、大补元气的人参相当。当然在等量的情况下,米汤的功效比人参弱很多,然而,米汤可以大量服用,人参却不行。既然米汤比等量的人参力量弱,大量服用也无妨,那么每天多喝几次,每次多喝点,功效自然就明显了。
清代赵学敏撰写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说:“米油,力能实毛窍,最肥人。黑瘦者食之,百日即肥白,以其滋阴之功,胜于熟地。”
熟地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,历来被当作补血滋阴佳品,而被认为滋阴功效强于熟地的米汤自然有不俗的滋补效果。
《古今医彻》载:一个妇女发烧十天左右,舌头很干,舌面上有芒刺。医者给这位妇女把脉,脉象微细而软,按压她的胸腹,她也不觉得难受。于是医者说:“这是过度使用克伐的药物而导致胃气虚亏,赶紧喝些米汤,持续三天,胃气就能够恢复了。到时干枯的舌头会变得湿润,而舌面上的芒刺也会自动消失。”并且还特地强调,“病人闻到药就会呕吐,如果再吃克伐的药物,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。”妇女的母亲听从了医者的建议,随后就给她喝米汤,妇女也觉得米汤的味道十分甘美,而且呕吐也停止了,舌头也变得湿润了。三日后,舌头上面不再有芒刺,也有津液生出了。
古人还有“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”,“日食三合米,胜似参芪一大包”等说法,这都说明了大米的好处。所以,看上去平凡的大米,却是人人都需要的宝贝,是上天爱人,赐予世间的神物,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它的极其常见,而忽略了它的伟大。
《本草纲目》
“弘景曰:粳米,即今人常食之米,但有白、赤、小、大异族四五种,犹同一类也。可作廪米。诜曰:淮、泗之间最多。襄、洛土粳米,亦坚实而香。南方多收火稻,最补益人。”
“煮汁,主心痛,止渴,断热毒下痢(孟诜)。”
“通血脉,和五脏,好颜色(时珍)。”
“益气,止烦止渴止泄(《别录》)。”
“补中,壮筋骨,益肠胃(《日华》)。”
注:《本草纲目》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,历时29年编著而成。全书共190多万字,载有药物1892种,收集医方11096个,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。
《普济方》
“小儿初生无皮,色赤,但有红筋,乃受胎未足也。用早白米粉扑之,肌肤自生。”
“自汗不止:粳米粉绢包,频频扑之。”
注:《普济方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,载方达61739首,由明太祖第五子朱棣(周定王)主持,教授滕硕,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。
《肘后方》
“五种尸病:粳米二升,水六升,煮一沸服,日三。”
“卒心气痛:粳米二升,水六升,煮六七沸服。”
“小儿初生三日,应开肠胃、助谷神者。碎米浓作汁饮,如乳酪,频以豆许与儿饮之。二七日可与哺,慎不得与杂药也。”
注:《肘后方》全称《肘后备急方》,原名《肘后救卒方》,东晋葛洪著。